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2025年10月22日,“淡水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在荣昌校区7A804室成功举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梁宏伟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本次沙龙由水产学院何文平副院长主持。水产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会上,梁宏伟研究员首先分享了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关键成果:全国共调查857个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涵盖原种558个、品种209个、引进种90个,404种淡水鱼中青草鲢鳙鲤鲫等为“主养种”,养殖种质资源分布在全国2780个县的92万家养殖主体,清晰呈现我国淡水水产种质资源的丰富性与产业布局。在保护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建成53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淡水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加速建设,300余种鱼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成熟,但胚胎冷冻保存仍为亟待突破的技术短板。

科技创新与育种成果成为议题焦点。梁宏伟研究员详解了百余种水产生物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鲢鳊鲈等液相基因芯片开发等技术突破,以及鲫鱼无肌间刺改良、耐低氧新品系创制等进展;其中“长丰鲢”“长吻鮠”“中华鳖长淮1号”等优质新品种案例引发热议,“长丰鲢”生长快、出肉率高,深受养殖户的青睐,“中华鳖长淮1号”可缩短养殖周期,充分展现种质创新的产业价值。

针对当前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不足、放流科学性待提升等挑战,梁宏伟研究员明确了系列发展策略:加强国家统筹,构建“国家库-地方库-原良种场”三级保种架构;突破胚胎冷冻保存、基因编辑底盘等核心技术,避免“卡脖子”风险;规范增殖放流,抑制盲目放流行为,同时挖掘耐盐碱等优异种质资源,推动水产养殖从“养活”向“养好”转型。

此次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不仅梳理了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成果与挑战,更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后续,水产学院将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助力“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为我国水产种业迈向绿色、高效新阶段贡献力量。
供稿:王文娟、陈博、龚煜杰
供图:林泓宇、王远琳
复审:陈博
终审:刘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