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水产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学校成功举办
9月27日,值西南大学水产专业办学四十周年之际,西部地区水产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学校荣昌校区举行。论坛由水产学院院长刘海平主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研究员,广东信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旺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创举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国兴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邵长伟研究员,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教授,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海琪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书记晏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杨林先后作学术报告及交流发言。
论坛上半场,桂建芳院士以“水产育种创新推动水产种业与渔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国水产育种从传统选育到现代精准育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多倍体鱼类案例,阐释了基因编辑、性别控制与基因组设计等前沿技术在水产种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方辉围绕“智慧渔业全链条创新研发与下步计划”展开报告,详细介绍了智慧渔业全链条创新架构,并提出将推动数智化技术在更多水产品种和养殖场景中的应用,助力渔业转型升级。朱旺明围绕“水产营养的创新与实践”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以产品创新驱动行业变革的实践心得,为在场师生带来诸多有益启发。李创举聚焦于“生殖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濒危鱼类保护和养殖鱼类新种质创制的应用研究”,重点展示了该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与养殖鱼类育种方面的前沿进展和广阔应用前景。
论坛下半场,聂国兴系统分析了我国水产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他指出,当前水产类专业布局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未来应加强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着力构建“沿海领先、多点支撑”的人才培养新格局。邵长伟围绕“水产种质资源科学基础与技术体系”展开报告,从种质资源角度出发,介绍了“底盘鱼”设计育种与“智慧育种”体系,提出通过基因编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推动种业创新,为西部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撑。张春晓教授分享了花鲈低磷饲料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从能量代谢层面揭示磷缺乏导致生长受限的内在机制,为开发环保型高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叶元土在“水产养殖和水产饲料行业热点问题分析”报告中指出,水产养殖已从“量增”转向“质升”,应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鱼体健康与产品品质,推动“养好鱼、卖好鱼”的全链协同。张海琪以罗氏沼虾为例,介绍了从种质创新到病害防控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提出“种在浙江,养在全国”的产业布局思路,为我国虾类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路径。晏萍围绕“水产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展开报告,强调水产人才培养应转向“产业需求导向”,通过分层分类、校企融合等方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杨林详细介绍了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包括珍稀物种保育、生态调度等技术成果,为水域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提供了系统方案。
本次论坛全面展现了我国在水产遗传育种、智慧渔业、资源保护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实践进展,为西部地区水产学科建设、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借鉴。专家一致认为,推动水产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交叉融合与绿色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东西协作、产学研融合,共同构建现代化水产产业体系。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提升了西南大学在水产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也为服务新时代渔业振兴与乡村发展贡献了高校力量。
供稿:袁登越、陈博、龚煜杰、熊鹏展、李沛霖
供图:廖学勇、马杨恬、吕婷婷、林泓宇
复审:陈博
终审:刘一丹